河南省郑州市一名外卖小哥正在送餐。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你想在业余时间做什么? 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短视频博主……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兼职”就业新业态大行其道,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职业不断涌现。成了很多上班族的“兼职”。 许多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打零工”。
很多人愿意做“斜杠青年”
“除了准备课程设计,我还兼职做外卖,这样我可以改变主意赚兼职平台,赚点零花钱。” 在广东深圳某大学主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陈琳,现在的业余时间过得非常充实。 他从小就喜欢骑马。 为了给自己买一辆期待已久的摩托车赚兼职平台,他从去年底开始在某外卖互联网平台做兼职“骑手”。 起初,他不熟悉路线,每次送货时间都被耽误了。 后来,他掌握了一些技巧,提高了发货效率,每个月的收入也不低。
“兼职”泛指短时用工、临时用工、灵活用工等非规范用工形式。 由于零工具的灵活性和兼职性,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并在本职工作之外赚取额外收入。
共享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零工劳动转变为互联网平台的零工劳动。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目前活跃在中国平台上的自由职业者近70万人,300余个灵活就业岗位已在50多个城市落地。 一家外卖公司的数据显示,56%的“骑手”有第二份工作,其中26%是小微创业,21%是技术工人。
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催生的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到“线上经济”影响下涌现的线上订单配送人员、直播销售人员……技术娴熟、知识渊博、创意兼职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就业形式。 有专家认为,这些零工、高收入和更好的职业前景所带来的数字化新挑战,对年轻人颇具吸引力。
在四川省成都市一家医院工作的小月是一名“90后”护士。 每天下班后,她背着三脚架和相机当主播,通过直播或视频向网友们推荐成都的各种好吃好玩的。 收入是显而易见的。 增加。 从她身上,人们可以看出,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更愿意做一个“倾斜的青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尝试多种可能。
为什么互联网平台打零工如此火爆?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颖认为,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和算法技术的应用,通过平台实现了劳动力供需的大规模精准高效匹配。中介、零工的范围和规模也突破了以往的地域性、偶然性的限制,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趋势。
精准匹配供需信息
“没想到用微信小程序找工作这么顺利。” 湖北省襄阳市香州区玉山镇长山村村民杨浩,想趁农闲时间找一份短期兼职。 他听朋友说当地政府刚刚上线了“向阳兼职之家”微信小程序,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注册了个人信息,希望能找到一份苗圃和园艺的兼职工作没过多久,负责运营该项目的零工站工作人员打来电话,称苗圃基地正在招聘零工,日薪150元。经过岗前培训,杨浩很快适应了盆景修剪工作现在,打零工有一技之长的他,打算在村里发展苗木产业,今年以来,襄阳通过建立线下打工站、 “襄阳零工之家”微信小程序上线。
由于工具分散、灵活、临时的特点,准确高效地匹配劳动力供需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人社部、民政部等五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改进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提出加强零工信息服务将零工信息推向市场,纳入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 完善信息化应用支撑,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零工等信息化服务水平。
配套政策越来越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的通知》,提出创新发展灵活就业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承载开展剩余劳动力调整、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开发灵活用工平台,参与零工市场建设。 截至7月3日,正在进行的“百日万人在线招聘”专项活动已发布近1500万个岗位需求。 广东中山市在招聘会上设立专门的“妈妈岗”,多渠道带动需要带孩子的女性灵活就业; 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和运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市场化运作,为零工提供就业求职、技能培训等综合服务。
第三方平台在吸收零工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数字就业平台公司昊火科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平台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数字化招聘、权益保障、职业培训、共享匹配等服务。
专家认为,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劳动者权益保障措施的逐步完善,以及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零工劳动将迎来更大发展。
制度创新提供保障
“天气很热,我得尽快去防暑站休息一下。” 入夏后,在浙江杭州美团工作的“骑手”王伟经常提醒自己注意劳逸结合。 一有空,他就去附近的防暑站拿口罩,吃西瓜喝绿豆汤。 在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健康体检车行驶在街道上,及时检测“骑手”的身体状况。
零工等新型就业形式的就业质量和劳动者权益保障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 在加强社保制度创新的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算法在调度平台和新就业形式中应用的监管。 考核要求等。不少平台企业还优化调整算法规则,联合工会和企业设立防暑站、健康体检车、发放高温关爱基金等,保障劳动者权益。职业伤害预防、收入保障和医疗保健方面。
业内专家认为,应加强相关制度创新,更好地保护多元化的劳动群体; 开展工伤保障试点,重点抓好即时配送、外卖、出行、同城货运等高危零工。 同时,发挥工会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
中国劳动关系学会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储浩南建议,加强对零工市场侵犯劳动权益行为的监管,畅通投诉和举报渠道,加强对零工市场劳动者权益侵害行为的监督。提高监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技能培训也要扶持,“互联网+”企业对零工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整合政府、社会和企业资源,打造专业化、综合化的培训平台,为新型零工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优质的服务。 熟练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