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家就是的老话:不忘抬头眺望诗和远方

在棚子里自学弹古筝,在煤地上画画,在工地木板上练字,在养鸡场深情朗诵,在庄稼地里跳鬼舞,在送货时弹琴食物……这些看似不连贯的场景,最近不断上演。 刷上网。

视频中的主角们或许相貌平平,但个个身怀绝技。 他们在忙碌生活的同时,也不忘抬头看诗,看远方,追求美好的精神文化享受。 他们可以称为民间艺术家。 他们独特的艺术造诣和乐观阳光的精神,圈粉无数,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的关注和互动。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恒的延续。 随着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这些民间艺人就是典型代表。 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民间大师、生活诗人、艺术家。

他们的爱好让网友惊呼“专业”

“会走路的打印机”是安徽省合肥市网友对任世民的称赞。 50多岁的任世民,用毛笔蘸上油画颜料,不到20分钟,就在白墙上写下了行凯、黑体、百变风格相结合的标语。 字体效果堪比喷漆。

在任世民家里,各种字体的教科书和书籍不下百本。 安徽省不少社区文化墙都有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垃圾分类等标语。 总结近30年的写作技巧,他说:“主要是注意生活,多出去观察,每一种字体都不一样。”

“与人类艺术史相比,人类的职业艺术教育是近代的。在中西方艺术史上,许多大师都出自民间,即普通劳动人民。” 武汉大学民族文化发展研究院韩寒副教授告诉记者,齐白石曾经是一名木匠,以刨、斧、凿、刻刀为生; 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的许多大师级画家,也是出身寒门的画家,他们曾以为人画像为生。 这些经历在艺术生涯中是不可或缺的。

古语有云:“师在民中”。 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可以说是公认的艺术发展规律。 “普通热爱艺术的‘工人’,只要坚持对艺术的热爱,就有可能从‘发烧友’变成名家。” 韩寒说道。

这些当红的草根艺人,很多都让网友惊呼“专业”。 在河北承德隆化县宝山营村村民于新伟的直播背景中,时常可以看到远山若隐若现,田间野花盛开朗诵可以赚钱吗,小院里有鸡崽啄食,充满了情调。田园气息。 当他穿着迷彩工作服,站在山坡上,朗诵《再别康桥》时,不少人感叹“跪下”,“人有所爱,气质真不一样”。

“对艺术的感悟,不分年龄,不分身份,我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当一个人真情实感,真正用心投入,朗诵体现出他对美的追求,这就是杰作。”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姚锡双认为,像于新伟这样的民间朗诵者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当然离不开反复的实践,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诚意。

干农活、朗诵、唱歌是余新伟每天的生活。 他的近200万粉丝也从视频中看到了河北的田园风光。 “艺术不一定要在风雅的殿堂里,它来源于生活。它必须有生活的基础和经验,然后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的声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声音创造美” 姚惜双说道。

从这些热爱艺术的“打工者”身上,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生活方式和审美之道。

“送外卖是我的工作,弹钢琴是我的梦想”

身穿厚重的骑手制服,头戴黄色安全帽,手指冻得通红,商场内一名外卖小哥坐在钢琴旁,出神地弹奏着钢琴,引来不少市民驻足观看鼓掌。 近日,这段视频走红网络,吸引了数十万网友点赞。 网友纷纷留言:“有梦想的人都是了不起的!”

外卖小哥王磊是85后。 10年前,他因陪伴女友学琴而接触并喜欢上了钢琴。 这些年,虽然经历了事业和感情的变迁,但钢琴声始终陪伴在他身边。 “送外卖是工作,弹钢琴是梦想!”

自从2013年买了电钢琴,王磊每天弹一两个小时,七年不为所动。 不管一天的工作有多辛苦,下班后坐在钢琴前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弹钢琴对我来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王磊认为,弹奏钢琴可以宣泄情绪,抚慰心灵。

人们在通过艺术表达内心的同时,艺术也在反哺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艺术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质,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绪、情趣、气质、心灵,启迪人的精神,滋养人的心灵。”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张业茂表示:“艺术实践是塑造人、引领人、激励人的过程,是美化人、净化心灵、修养人的生活方式。健康的人格。”

艺术的治愈属性在浙江温州瑞安一对70后农民夫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范朵和彭小英身穿粗衣,随着音乐在田野里翩翩起舞的视频曾在朋友圈刷屏,但很多人不知道范朵因车祸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后遗症。 身体因情绪压力而抽搐。 为了让丈夫变得更好,妻子彭晓颖带着丈夫一起去跳舞。 他们还将农耕、梳头、拉风箱等日常动作融入到舞蹈中。 饭朵说:“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没有了思绪,心情也不一样了。”

艺术对人类心理的疗愈作用已为现代医学所证明。 韩寒认为,艺术的魅力在于它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世界。 我们迷恋艺术正是因为艺术可以减轻我们的压力,减轻我们的压力。 累了神经。

感受细微处,生活处处是艺术

民工青年演绎的《大海的笑声》豪迈热血,透着一种剑走天下的潇洒。 这不仅引起了网友的关注,也引起了古筝表演艺术家袁沙的注意:“我看他用的是我编的课本,里面全是音符,没想到一个场景也能有音乐就像一个建筑工地。” 我对这种精致的东西特别感动。”

来自贵州的陈江山是山东青岛一处建筑工地的脚手架工。 18岁那年,他和表哥外出打工,因为表哥在学古筝,而他又酷爱武侠小说,他“冷笑”到表哥的班级一起学习。 后来表弟放弃了,陈江山却在网上找视频,看名家演奏讲解,断断续续自己研究。 现在他已经通过了古筝四级考试。

“虽然我没有学过技巧,但他的琴声很简单,很纯粹。在这种音乐里,大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好听,让人放松。” 袁沙在直播间与陈江山视频连线,聊起自己对未来的打算朗诵可以赚钱吗,陈江山说:“我会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踏踏实实做事的同时,会继续把古筝练好,演绎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和风格。”

陈江山悠闲的琴声填补了钢筋混凝土的空隙,也拂去工人们一天的疲惫。 审美的基本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心成长,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未来发展。

“美育不仅仅是在学校,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像陈江山这样的人才,他不只是为了娱乐而玩一些好玩的东西,还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他有潜力转型成为专业的艺术科普者。” 在与陈江山的交流中,袁沙建议他尽量制定一个规范化、长期化的修炼计划,逐步走向专业化。 “这可以为他的事业发展提供新的可能,也可以带动身边更多人接触古筝。”

“另一类是不是天生就有艺术天赋的人,他们需要通过引导,逐渐获得一定的艺术修养,这就需要我们国家投入更多的力量,创造更多的资源和条件。” 袁莎结合她参与全国古筝普及教育的经验表明,近十几年来,不少新疆、甘肃、贵州等偏远地区的教师到内地学习提高,再回国教学生。 古筝教育的普及已初见成效。

韩寒认为,“表现美”是基于审美的艺术表现,“美创造”是指艺术创作活动,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感受美”做起:“培养发现身边美的眼光,在细微之处去感受,生活中处处是艺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

(记者 李小萌 柴如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0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