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粱种植面积、产量稳中有升,进口高粱价格趋于稳定

高粱是世界第五大粮食作物,是我国重要的杂粮作物。 目前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三大主产区,是当地收入的主要来源。 发展高粱产业对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高粱种植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优质新品种逐步替代传统品种,产区分布集中,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轻简栽培技术促进了规模化生产; 消费增加,并稳定增长; 加工消费比重较高,区内外流通并存,流通方式多样; 国产高粱价格上涨,进口高粱价格波动较大; 整体种植效益呈上升趋势; 高粱进口量呈先增后减趋势。 预计2020年高粱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消费由酿造向多用转变,国产高粱价格小幅上涨,进口高粱价格企稳。

一、高粱产业发展现状

图片[1]-2020年高粱种植面积、产量稳中有升,进口高粱价格趋于稳定 - fyxm-专注于分享与收集全网优质资源-fyxm-专注于分享与收集全网优质资源

(一)生产

一、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较快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8年,全国高粱种植面积从732.2万亩增加到928.1万亩,增长26.8%; 总产量由150.3万吨增加到290.9万吨,增长93.5%。 单产由205.3公斤/亩提高到313.5公斤/亩,增幅52.7%。

2、品种多样,更新速度加快。 高粱有酿造、饲用、食用、能量、扫帚等多种类型。 新育成的高粱品种茎短、淀粉含量高、产量高、适宜机械化收获,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在生产上,传统品种正在被新培育的优质品种所取代。 2018年,高粱育成品种占总推广面积的91.4%,新育品种占推广面积的54%。 年推广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21个,其中新繁育品种17个。

3、产区分布集中,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东北、华北、西南三大高粱主产区。 其中,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和华北地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是粳稻主产区,种植面积600万亩左右; 西南主产区(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以糯高粱产区为主。 面积增长到300万亩左右,占全国种植面积的比重从2.5%增长到29.6%。 我国三大高粱主产区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种植面积由全国的58.3%增加到目前的88.2%。

4、高粱轻简栽培技术促进了规模化生产。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以培育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短秆品种为主,配备农机具。 “高粱机械化轻简生产技术,亩产省工4-6人,亩产节本增效200多元,推动高粱生产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东北、华北平原地区占主导地位规模化生产,种植面积100-500亩的农户约3万户;西南、西北丘陵地区种植面积3-10亩的农户约30万户。

(二)消费

1. 各种消费用途,主要是酿造。 高粱富含多酚、粗纤维、烟酸、生物素等营养成分。 酿造高粱占国内高粱总产量的80%,10%用于粮食和种子,5%用于饲料,5%用于扫帚、工艺品等; 80%的进口高粱用于饲料。

二、消费需求增加,消费平稳增长。 我国的高粱主要用于酿造优质白酒。 近年来,在消费需求拉动下,我国白酒行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白酒行业CR4(前四名市场份额集中度)从14.39%(2008年)上升到27.86%(2018年)。 高粱需求旺盛,近10年国内高粱消费量增长90%。

(三)加工配送

1、加工用途多样,消耗比例较高。 高粱加工用途广泛,加工量占85%以上。 主要加工种类有:一是酿造,其中80%为酿造白酒,20%用于酿醋; 二是饲料,进口高粱80%用于饲料,利用甜高粱秸秆加工青贮饲料也是发展趋势; 三是食用类,主要有高粱面包、高粱甜点、高粱膨化食品等; 四是深加工,主要提取淀粉、色素、糖、蜡粉等; 五是手工业,用笤帚用高粱秆编织笤帚和手工艺品,在一些地区已发展成为特色产业。

2.流通区内外并存。 以贵州仁怀、四川泸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对优质白酒原料酿造的高粱需求量大。 该地区种植的高粱主要分布在区域内,缺口来自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高粱种植基地,形成跨区域流通。 山西高粱主要分布在区域内。 进口高粱方面,通过口岸配送给贸易商,再由贸易商配送至全国。

3、流通方式多样。 “农户+贸易商+酒企”是最常见、市场份额最大的分销模式,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蒙古东部地区,占总产量的55%; “新型经营主体+贸易商+酒企”模式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等地势平坦的地区,产量约占总产量的30%; “品种+基地+酒企”模式主要存在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知名酒企,约占总产量的15%。 进口高粱主要用于饲料行业,流通模式主要为“港口+贸易商+企业”。

(四)国内高粱价格上涨。 2013-2019年,国产高粱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 东北红高粱从1.6元/公斤提高到2.5元/公斤,涨幅56%; 贵州有机红穗高粱从10元/公斤提高到14元/公斤,涨幅40%; 进口高粱价格不稳定,在1.5-2.2元/公斤之间波动。

(五)种植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 根据全国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生产监测,2009-2019年全国高粱种植效益由506元/亩提高到711元/亩,增长40.5%。 我国高粱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13年的51%提高到2019年的62.5%,农机具成本从144元/亩下降到104元/亩,下降27.8%; 人工成本从128元/亩下降到80元/亩,降幅37.5%; 化肥投入从136元/亩下降到127元/亩种植高粱赚钱吗,降幅6.7%。

(六)高粱贸易情况。 我国是世界高粱进口大国,高粱进口呈现先增后减趋势。 2012年之前,我国高粱进口还没有形成规模,进口量不足9万吨。 2013年高粱进口量激增至63.1万吨,高粱进口量连续几年快速增长。 到2015年,我国高粱进口量达到1070万吨,之后逐年下降。 到2019年,我国高粱进口量为79.47万吨。 进口增加的原因是进口配额政策和国内外粮价倒挂等因素。 进口下降的原因是我国取消玉米暂储收购政策,实行玉米收储“市场化采购”“补贴”新机制。 国内玉米价格回落,供应充足。

二、高粱产业发展前景

(一)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 随着国内酒醋行业转型升级,对高品质酿造高粱的需求将增加; 以特色产业带动,继续发展青贮、金雀花、食用高粱; 华北地区地下水压采、季节性休耕区、盐碱地在政策支持下继续发展,高粱种植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预计2020年全国高粱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

(2)消费将从酿造型向多用途型转变。 高粱耐盐碱,抗旱性强,生物产量高,营养丰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高粱的消费将从酿造业向粮食饲料、青贮饲料、能源、食品、扫帚以及造纸业、纸板业和颜料业的多用途发散。

(三)市场价格小幅上涨。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高端白酒、高端醋将向品种、产地、年份、品牌方向发展,订单农业比重进一步提升; 食用、扫帚、饲料等特种高粱产业进一步发展。 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对进口高粱影响存在不确定性,预计2020年高粱市场价格将小幅上涨。

三、贫困地区高粱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高粱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为帮助当地农民脱贫增收发挥了良好作用。

(一)“科研+企业+基地+农户”模式。 国家小米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积极支持省级园区复兴科技现代农业园在国家级贫困县阜城发展高粱产业,采用“科研+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从零星种植发展到10万亩。 以崔庙镇为中心,按照“六合一、八合一”的经营模式,带动抗蚜糯高粱绿色生产基地建设,2019年高粱亩产值990元,亩纯收入640元,比玉米增产300-300%。 400元/亩,带动了2000多户贫困户,为脱贫攻坚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

(2)“种植公司+龙头企业”模式。 公司位于长治市沁县段柳乡段柳村,与汾酒集团对接形成“种植公司+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 公司发展带动高粱种植10万亩,涉及10个村800多户,其中贫困户200多户。 公司流转的土地与农民自主经营的土地并存。 种植公司统一品种、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 高粱的质量由汾酒集团负责。 高粱收购价比市场价高0.2-0.4元/公斤。 经核算成本,汾酒公司将利润的10%给种植公司,避免了气候和价格波动带来的利润不稳定。 劣势,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四、高粱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风险

(一)主要问题

1、缺乏简单高效的栽培技术。 抗除草剂高粱新品种培育无突破,除草剂对高粱生产的危害时有发生; 丘陵山区机械化程度还低,缺乏适合小块地块的配套农机具; 最重要的是地膜技术,地膜的回收率低,缺乏绿色环保高效的集雨生产技术。

2、突破性品种选育不足制约产业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高粱在种质资源表型准确鉴定、功能基因调控通路分析、遗传转化、基因编辑育种等基础研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缺乏原始创新动力限制了突破性品种的培育。 高粱品种登记实施以来,全国已登记品种405个,但获得品种权的仅有20个。 尤其是传统高粱品种侵权严重。 育种者的品种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挫伤了育种积极性。

3.综合开发利用不足。 高粱用途广泛,我国也培育出饲料、能源、青贮等用高粱品种。但目前我国高粱主要用于酿造,饲料用粮食和青贮发展不足,产业和技术融合的深度还不够。 制约了我国高粱产业的发展。

4、进口高粱影响国内高粱市场。 我国是进口高粱最多的国家,过多的进口高粱影响了我国高粱的市场价格。 进口高粱单宁含量低,适合做饲料。 进口高粱因价格低廉,被部分企业用于酿造,影响了我国酿造高粱市场。

图片[2]-2020年高粱种植面积、产量稳中有升,进口高粱价格趋于稳定 - fyxm-专注于分享与收集全网优质资源-fyxm-专注于分享与收集全网优质资源

(二)风险分析

1、资源环境不足制约高粱生产发展。 高粱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华北、东北地区,大部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资源环境的匮乏制约着高粱产业的发展。 西南小丘陵地块不利于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应用,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华北和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压采区、季节性休耕区和沿海盐碱地,以雨养旱作方式为主,产量受生长期限制。 降水影响较大。

2、价格频繁波动影响种植户决策。 高粱酿造加工比重大,用途窄; 同时,美澳高粱规模化生产优势明显,农业补贴高,进口价格优势较大,导致国内高粱价格波动频繁,增加了种植主体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和下游企业的特点,进而影响其生产经营的最优决策。

五、政策措施建议

高粱是我国重要的杂粮作物。 确保高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构建现代养殖体系种植高粱赚钱吗,开展多元化养殖。 借鉴大宗作物育种经验,发现功能基因和优良单倍型,开展基因编辑、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高效遗传转化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现代高粱育种体系. 挖掘携带优良遗传资源的种质材料,筛选培育具有抗除草剂、高淀粉、低单宁、抗蚜虫等目标性状的关键育种材料供育种使用。 根据产业需要,开展酿造、饲用、食用、青贮、扫帚等特色品种选育,为高粱产业发展提供品种支撑。

(二)加强品种权益保护。 针对加强高粱品种权益保护的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SSR(简单重复序列)标记和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标准,用于高粱品种鉴定,形成行业或国家标准; , , and Test)标准和品种资源描述规范,构建高粱品种关键性状登记规范;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覆盖所有登记品种的DNA指纹数据库和关键性状描述数据库。 鉴定和品种权保护提供大数据支持。

(三)强化“教育、转移、销售、服务”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 针对高粱产业品种的特殊性,鼓励种业、种业、加工企业、基地融合发展,强化“育种、转移、销售、服务”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 科研单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多元化养殖,或受企业委托开展定向养殖; 将品种经营权转移给种子企业,由种子企业进行良种选育和示范; 主产区新办企业或加工企业组织建设特色品种生产基地; 种子企业开展种子营销和技术服务,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高粱产业基地布局优化。 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原则,根据高粱产业特点和区域资源禀赋,在全国优化高粱产业基地布局。 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山西省长治市、河南省洛阳市、河北省衡水市为重点,打造华北特色高粱产业带; 以贵州省遵义市和四川省宜宾市为重点,打造西南高粱特色产业带。 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吉林省白城市、辽宁省朝阳市为重点,打造东北高粱特色产业带。

(五)创新产业整合模式,延伸产业链条。 充分利用高粱强大的观赏性、深厚的高粱文化和白酒文化,促进高粱产业三产融合发展。 在高粱主产区,开展秋高粱观赏节,利用红高粱文化加强文化旅游; 在贵州仁怀、四川泸州、山西汾阳建设酒文化博物馆,发展酒文化和旅游产业。 内蒙古巴林左旗大力发展高粱休闲、观光、体验特色产业。 同时,加强食用高粱采后加工,开发多元化高粱食品。

(六)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差异化补贴政策。 根据高粱产业特点,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要根据不同产区特点,对高粱产业链各环节精准施行差异化政策,增强政策实施效果。 例如,在黑龙江流域,地下水矿区重点落实社会服务机构和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提高产业化水平; 对高粱加工配送中心,落实贷款贴息政策,促进订单生产。 对种植大户实施农业保险政策,降低农户种植风险。

图片[3]-2020年高粱种植面积、产量稳中有升,进口高粱价格趋于稳定 - fyxm-专注于分享与收集全网优质资源-fyxm-专注于分享与收集全网优质资源

报告作者:

李顺国,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组成员: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刘萌 刘飞 赵文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21 分享